強家老醋第七代傳人強家騏在醋坊忙碌。 記者 蔡莞郁 攝
記者用鏡頭定格鄉村社火表演。 記者 龔其云 攝
記者在鹽池縣花馬池鎮紅溝梁村肉牛養殖基地采訪。 記者 白 茹 攝
每一個人都是主角,每一份付出都彌足珍貴,每一束光芒都熠熠生輝。
這些付出和散發出的光芒值得被記錄、去講述。
1月14日至2月12日,寧夏日報報業集團“新春走基層”主題蹲點采訪小分隊先后深入五市、寧東能源化工基地及各縣(市、區),聚焦家鄉新變化、群眾生產生活等方面,從田間地頭到城市街區,從工廠車間到項目一線,從春運現場到民俗展演,記者用扎實的腳印、細致的觀察、多維的思考和鮮活生動的筆觸,記錄著欣欣向榮的寧夏山川、活力滿滿的生產一線、熱氣騰騰的人間煙火。
年年走基層,歲歲有新事。
到基層一線“抓活魚”“采鮮菜”
基層是距離群眾最近的地方,更是新聞工作者的源頭活水、精神寶庫和成才沃土。只有身在現場、深入一線,才能捕捉到最真實、最鮮活的新聞素材。
1月中旬,吳忠市鹽池縣小分隊來到鹽池縣花馬池鎮,走進灘羊養殖園,聽養殖戶馮銀秀娓娓道來的“養羊經”,深切感受灘羊產業帶給他的滿滿幸福;鹽池縣麻黃山鄉松記水村養殖戶李仲雄說起養灘羊的收益時,眼角的皺紋里都藏著笑意,在鹽池縣九道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農業數字化展廳里,一張覆蓋跨越全國多個地區的銷售網絡圖,清晰記錄著灘羊冷鏈物流的軌跡,早已從黃土高原延伸至北上廣深等城市消費者的餐桌上……這些,不僅讓記者觸摸到120億元品牌價值的質感,更探尋到縣域經濟破繭成蝶的成功密碼,精心打磨的深度報道《鹽池灘羊品牌價值何以達120多億元》由此而生。
春節前夕,銀川市小分隊奔赴生產與生活一線,在車床飛轉的韻律里,在實驗室跳動的數據間,用敏銳的洞察力捕捉時代躍動的脈搏,用沾滿泥土的雙腳丈量經濟的韌性,將高質量發展的宏大愿景具象為一個個可知可感的生動故事。春節期間,寧夏舜昌亞麻紡織科技有限公司為新一年生產亞麻紗線7500噸的目標而沖刺,賀蘭縣有20多家企業職工加班加點忙著趕訂單,寧夏恒康科技有限公司收獲了國內外近3億元的訂單……這些鮮活的故事,勾勒出現代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圖景。
隨著腳步的深入,吳忠市利通區、青銅峽市、紅寺堡區小分隊的記者在越來越濃郁的年味中,傾聽鄉村振興最鮮活的故事。在寧夏天源良種羊繁育養殖有限公司,從國外留學回來的牛曉鈺,為家中產業出謀劃策,她投身電商領域、做起包裝,期望借助互聯網,讓“雪花羊肉”的美味被更多人品嘗;在強家老醋釀造車間,大學畢業歸來的第七代傳人強家騏,接過父輩手中的木勺,在堅守傳統釀造工藝的同時,引入現代化機械設備,讓古老的釀醋工藝在科技的助力下,實現生產效率的大幅提升。
在石嘴山市大武口區星海鎮隆惠村,石嘴山市小分隊的記者深入田間地頭、工礦車間,全方位、細致地了解當地產業發展情況以及地方經濟發展現狀。與駐村第一書記交流時,仔細詢問產業發展難題與規劃,從特色農產品種植到銷售渠道拓展,從鄉村旅游開發到政策扶持落實,進行深入采訪,先后推出《小香菇撐開“科技傘” 隆惠村破“堿”煥新生》《沙漠鐵路春運之變》等重點稿件,講述了石嘴山市在鄉村振興方面的積極探索和顯著成效,為其他地區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和啟示。
好的新聞,一定是有感情、有溫度的,一定來自基層一線,采自鮮活現場。
好新聞是“走”出來的
相較日常的走基層活動,“新春走基層”又有何不同?
記者紛紛給出答案——
中衛市小分隊新老記者結伴磨礪新聞“四力”,深入中衛市沙坡頭區、中寧縣、海原縣,報紙、新媒體、網絡直播全面發力。《風雪之夜寧夏這個地方救出50多名被困人員 關莊鄉黨委書記:放心吃住,鄉政府大樓是咱老百姓的》全網獲得170萬+流量;借海原縣海城鎮王井村“村晚”上榜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2025年春節“村晚”示范展示點,精心策劃《春晚——三個山區村的文化盛宴》整版稿件;以《655萬元分紅背后的“精準助攻”》為題,聚焦沙坡頭區宣和鎮汪園村村民切實享受到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帶來的發展紅利。《三省通衢的溫暖燈塔》《5分鐘,列車站臺上演生死營救》等一篇篇接地氣、冒熱氣的稿件與讀者見面,《尋味之旅——小強沿黃訪食記》等系列短視頻在春節檔全網播出,烘托出濃濃年味。
固原市原州區和西吉縣小分隊的記者,運用講故事的手法,讓新聞報道“上接天線、下接地氣”,采寫《三個就業故事 一條民生主線——看西吉縣如何實現勞務輸出開門紅》等重點稿件,用鮮活故事反映固原市穩崗就業等方面的有效做法。以小切口展示大主題,采寫13歲小春官的故事和6歲“小鼓迷”的現場新聞,展現了新農村文化生活的豐富多彩,也凸顯出青少年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和傳承。
“我們要當好民生的調查員、民情的記錄者,用簡潔、易懂、活潑的語言講述基層一線的生動故事,寫出更多有思想、接地氣、有溫度的新聞作品,把故事講出味,把新聞做出彩。”記者馬賽爾說。1月下旬,隆德縣小分隊記者的腳步停留在年味漸濃的隆德縣齊岔村上梁老街,他們將目光定格在這條承載著鄉愁記憶的老街里,以《上梁老街新生,給游客打通一條回憶的路》為題,記錄生態旅游資源和紅色文化底蘊給鄉村帶來的變化。記者先后圍繞豐富多彩的春節民俗文化、應對降雪保障民眾出行安全、地方產業發展與經濟動態等,寫出《幸福你就唱出來》等稿件,反映基層群眾的新春生活和實際關切,展示社會發展的積極面貌和發展活力。
在寧東能源化工基地,記者從項目建設現場到企業生產車間,感受一線火熱的生產建設熱情。通過近1個月的“新春走基層”活動,深入一線訪民生、察實情、看變化,從寧東基地加快高質量發展、重大項目建設等方面進行采訪,用筆觸和鏡頭記錄了時代新發展,采寫了一批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的稿件。
“新春走基層”,怎樣才能走得走心、深入人心?這個問題,值得每一位新聞工作者細細思量、用心探索。
“每一次采訪都是踐行‘四力’的寶貴磨礪。”記者杜曉星說。(記者 李 錦 強永利 剡文鑫 喬素華 賈 莉 李 良 蔡莞郁 李昊斌 師 越)
記者手記
在吳忠市利通區楊氏拳傳承基地,傳承人楊文璽穿梭指導,學員身著整潔的練功服,一招一式盡顯專注與堅毅,他們的每一個抬手、每一次轉身,都飽含著對傳統武術的敬意。
22歲的吳宇聰打完第三套牧羊鞭后,臉上已然留下一道深紅色的傷痕,面對記者的關切,他卻笑著說:“跌打損傷是家常便飯,練武沒有捷徑可言。”這不僅是武術的傳承,更是一種精神的傳遞。
每一個基層故事都是時代不可或缺的切片。只有扎根基層,才能挖掘出充滿真情實感、飽含深度與力量的新聞素材,寫出觸動人心的作品。在基層采訪過程中,我對新聞“四力”的重要性有了更為深刻的感悟。腳力支撐我深入一線,眼力助力我捕捉到閃耀的新聞亮點,腦力推動我思考新聞價值與意義,筆力賦予我傳播動人故事的能力。我將繼續踐行“四力”,深耕基層,用心聆聽時代最強音,寫出更多有溫度、有深度的新聞作品。
“我們要繼續深入基層,離群眾越近,離好新聞就越近,基層一線的故事才能傳播得更廣、更遠、更動人。”記者馬忠說。
的確,好的新聞一定是“走”出來的,只有“俯下身、沉下心”,才能察實情,采訪對象才會對你敞開心扉、說出心里話。這樣創作出的作品,才能讓讀者、觀眾動真情。(記者 李 良)
寧報微評
從隆冬出發,赴一場新春的約會。走進社區,與基層工作者促膝長談;走進廠房,與科研人員見證奇跡;走進田間,與農民朋友并肩作戰……春節前后,寧夏日報報業集團開展“新春走基層”主題蹲點采訪活動,各路記者深入全區各地,用鮮活的文字和生動的鏡頭展現家鄉的美好、記錄發展的熱潮、定格奮斗的力量。
走進基層,就是走進了最真實的寧夏。2024年,寫滿不易,也注定不凡。這一年,寧夏教育、就業、醫療、社會保障等民生工作穩步推進;這一年,寧夏經濟發展穩中有進、穩中向好,在新時代背景下涌現出新氣象、新風貌;這一年,寧夏現代化建設在迎挑戰、破困局中穩步前行,交出了一份來之不易的優異答卷……新聞工作者深入基層,筆端描寫的是改革發展的真實模樣,鏡頭捕捉的是人民群眾在美好生活中綻放的幸福笑臉,一篇篇接地氣、冒熱氣的報道猶如一股股強勁的春風,吹遍塞上南北,充分展現了基層干部群眾堅定改革信心、積極投身改革事業的精神風貌,展現了寧夏經濟發展的活力和潛力。
走進基層,不僅是對過去一年發展成果的深入探訪,更是一次對未來的期許與展望。不管時代如何變遷,那些最奮進的發展、最火熱的感情、最接地氣的故事、最讓人難忘的奮斗,都在基層實踐中。今年,不僅是“十四五”規劃的收官之年,更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關鍵之年,還有很多令人感動的瞬間等著我們記錄,還有更多平凡又偉大的奮斗者等著我們去探訪。新的一年,讓我們繼續走進群眾中、走到實踐中,用筆為人民抒寫、用心為時代放歌,以更加飽滿的熱情和更加堅定的步伐,在不斷前進中收獲感動、承擔責任、磨礪“四力”,積蓄一起向未來的信心和力量。
偉大的時代,時時刻刻都有奇跡誕生;偉大的時代,需要更加全面、真實、深刻的記錄者和傳播者。讓我們踏著“新春走基層”的節拍,繼續深入基層一線,走基層、察民情、聽民意,為群眾送去溫暖、送去黨和國家的好政策,傳遞對美好生活的期望,激發為明天奮斗的豪情,共赴寧夏更加美好的未來!(尉遲天琪)